中国经济转型无法一蹴而就,相关阵痛也不断被提及。国内生产总值(GDP)增速放缓,企业债务问题持续发酵,银行坏账增多,钢铁和煤炭等基础行业面临产能过剩,这些都是转型需要花费时间的佐证。
上述问题是客观存在的,也无法去否定。但是,中国经济转型是否已经出现积极的曙光?答案是有,而贸易模式的变化是其中之一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 在9月初发布的一份工作论文中提到了这一点,并且分析了中国对东南亚四国经济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。
IMF表示,最初中国通过轻工业和来料加工成为了全球供应链的一部分。但如今,中国正在向价值链上游迈进,生产高附加值的上游产品和更为复杂的下游产品已经成为常态。这给一些居民低薪资、低收入的东南亚国家带来了机遇,包括中国的邻国柬埔寨、老挝、缅甸和越南。
这些国家都是与中国经济高度相关的经济体。对于它们来说,中国经济转型可能意味着大宗商品出口扮演的角色变小,但与此同时,在中国削减低端制造业比重、消费需求上升的背景下,较低的劳动力成本意味着这四国的制造业有腾飞的可能。
今后,中国与上述四国的贸易关系可能变得更加紧密:中国可以向它们输出高附加值的产品,而东南亚四国可以利用人口红利和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,向中国输出价值链下游的产品,并借这个机会使自己的产业经济得到发展。
这有点像日本与韩国在过去与中国的关系。上世纪80年代,刚刚改革开放不久的中国成为日本高附加值产品的输出地,来自日本的电视、洗衣机、录音机和冰箱渐渐走进中国的千家万户。冷战结束后,随着中韩建交,韩国的机电和电子产品也开始一批批通过中国的口岸。
而在当时,由于制造业发展水平仍相对较低,中国对日韩两国的出口以原材料、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,同时也包括部分日韩在华企业“返销”国内的高附加值产品。
但是这种贸易关系并不能说是让中国“吃亏”。一方面,中国获得了在当时急需的海外投资,也逐渐获得了技术。另一方面,中国得以从日本和韩国进口大量设备用于发展经济,这甚至造成自己连年对日韩两国出现贸易逆差。
当时的日韩,可能映射了如今的中国。而当时的中国,可能会成为东南亚四国的一个历史倒影。
IMF在报告中说,从几年前开始,就有明显迹象表明中国的经济活动在朝着高附加值产品靠拢。该机构称,如今中国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活动似乎在进入增长停滞的阶段,服装、鞋、玩具和家具等重要领域的活动甚至略有收缩。换句话说,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能处在一个拐点。
不过,为了充分利用中国经济转型带来的机遇,东南亚四国还需施行正确的政策,而不能仅仅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。IMF在报告中称,四国需要加强基础设施、教育、治理和贸易体制,同时采取合理的宏观政策。
目前国务院总理正在老挝首都万象参加东盟相关的一系列峰会。据新华社报道,第19次中国—东盟领导人会议7日通过了《中国—东盟产能合作联合声明》。柬埔寨、老挝、缅甸和越南四国均为东盟成员,这一声明的通过或将有助于中国与四国经贸关系的加深。